
尊敬的各位校友、各位嘉宾、各位领导,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百忙之中莅临河南大学出席鱼虾蟹骰宝
百年院庆及历史学科创新发展大会,我提议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和感谢各位的光临。
河南大学是中原地区最早开展史学教育的高等学府,早在建校之初的1910年代,就开设了中国上古史、西洋各国史、博物学等课程,是鱼虾蟹骰宝
历史学教育的开端。1923年,在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中州大学,下设文、理两科,史学隶属文科。1925年正式设立历史学系,并开始独立招生,这便是今天鱼虾蟹骰宝-经典骰子游戏玩法 & 规则介绍
的起点。之后经历了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省立、国立河南大学文史学系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经历河南大学史地系、河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开封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河南大学历史系以及1996年以来的鱼虾蟹骰宝
。以上便是百年来河南大学历史学科建制变迁的概况。
100年来,前辈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几个十分重要的办学传统:
一是育人为本的教育传统。大学如园圃,育人为根本。大学教师的第一身份便是一个“师”字。河南大学第一任校长林伯襄在内忧外患、国弊民穷之际,提出“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的理念,自建校之初便将兴教强国与开启民智、培育新人作为首要目标。河南大学文科首任主任冯友兰把办好“像样的本科”作为第一要务,延揽一批名师来校任教。继任的李廉方院长积极改革大学教学制度,在文科各系试行“大学研究室实施计划”,支持学生社团组织并出版会刊,现代教育风气蔚然大观。1920-40年代,众多名师如徐旭升、董作宾、嵇文甫、张邃青、马非百、蒙文通、朱芳圃、高亨、萧一山、余协中、范文澜、姚从吾、赵俪生等先后在此执教,他们通过讲台和书斋,传播新知,培养了一批后来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如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在这里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考古学泰斗尹达、石璋如就读期间参加殷墟发掘,从此走上了田野考古之路,韩儒林、安金槐等享誉中外的史学大师从这里开启了学术历程。
1950-70年代,受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等影响,原综合性的国立河南大学逐渐式微,最终定格为开封师范学院,很多学科专业受此影响走向衰落,但历史学科始终保持较强的发展势头,师资力量领先全校,育人成效十分显著。据王立群教授回忆,1970年代中后期,全校共有20位教授,其中历史系拥有10位,撑起了全校师资的半边天。在黄元起、鞠秀熙、张绍良、毛健予、赵希鼎、郭人民、胡思庸、韩承文等名师的教导下,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河大历史系培养了一批著名学者与行业精英,至今仍然活跃在学术界和全社会的各个领域。
与师资同样重要的是教材建设。编撰高质量教材是河南大学历史学科优良的育人传统。上世纪50年代,教育部委托河大历史系编制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科所使用的中国古代史(本、专科两种)、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历史要籍选读等五种教学大纲,1956年全部完成并呈送教育部。80年代初,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胡思庸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新编》、黄元起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韩承文主编的《世界近代史》均被教育部指定为部编教材,对全国史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外,周宝珠主编的《简明宋史》是第一部断代宋史教材,靳德行主持出版新中国第一部通史体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李振宏主编的《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一次以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大范畴建构史学理论体系,为无数学子铺就了历史知识的专业底色。
二是文以载道的学术传统。学术永远是一位真学者的第一生命,也是一座大学的魂。鱼虾蟹骰宝
的百年,是伴随着一路风雨走来的,但学术之魂始终坚守。在近代社会飘摇中,河大史学先辈们致力于在乱世中守住一张安静的书桌,在中西文化之间寻得一条新时代的出路,他们著书立说,弘扬学术。蒙文通先生出版了两部皇皇巨著《古史甄微》和《经学抉原》;朱芳圃先生首倡“甲骨学”,完成了《甲骨学文字编》;高亨先生著有《庄子今笺》《墨子新笺》等名著;范文澜、嵇文甫等在流亡办学中秉持“读书就是战斗”的理念,坚持敌前办学,唱出了“济济多士,风雨一堂,继往开来扬辉光”的存亡继绝之声。
约九百年前,开封终止了作为首都的历史;约70年前,开封终止了作为省会的历史,由繁华之都退却为中原小城,但是这里却是做学问的理想之地:因为八朝古都的积淀而文脉不绝,因为远离繁华的宁静而潜心问学,致力于在小城市做出大学问。胡思庸先生提倡“文不虚发”和“有所不为”,研究要有真知灼见,要尽量摒弃对名利地位的追逐,才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朱绍侯先生以“板凳要坐十年冷”为座右铭,在90多岁高龄时,仍每天坚持读书写作6小时,因学术而养生,诠释了以生命书写历史的纯粹与崇高。程民生教授提出“享受学问”的理念,认为享受学问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享受人生的过程。以上前辈先贤无论是在乱世中坚守学术,还是在宁静中享受学问,都体现了古人文以载道的学术传统,这种精神感染着一代代学子,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三是回应时代的经世传统。关注现实,回应时代所需是史学的根本使命。一位真正的历史学者,眼中看的是历史,心中想的是现实。历史学不仅是考据训诂,也在于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寻求经世致用之道,这是河大历史学科创建之初便具备的基因与使命。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1920年代,冯友兰、嵇文甫响应新文化运动,创办“河南的《新青年》”——《心声》杂志,破旧立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930年代,范文澜、嵇文甫、姚雪垠等创办以抗日为宗旨的《风雨》周刊,积极宣扬抗战主张,极大地推动了河南救亡运动。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誉的萧一山先生在主持院务期间创办《经世》半月刊,发刊词即阐明史学“明道救世”的主张:提出“要负起经世之志,谈经世之务,拿道德文化力量和应用科学的知识来维系社会,照顾人生”。建国初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是史学界需要解决的难题。嵇文甫、黄元起等于1951年共同发起创办新中国第一份史学刊物《新史学通讯》(即《史学月刊》),肩负起在史学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庄严使命。以期刊为学术阵地,发挥史学经世之用,回应社会关切,是河大历史学科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与之对应的,还有研究议题的选择。河南大学历史学科的优势研究方向,无不是滥觞于国家与区域的现实需求,以求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启示。如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始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进程的探索,黄河文明研究呼应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宋文化研究致力于对特色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转化,国家治理史研究冀望从历史中寻求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启示,区域与国别研究为深刻了解世界提供学术指引,人文语义学的创设响应的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国家号召。今天,明道经世既是我们的院训,也是历史学科的永恒追求。
在改系建院的近30年来,学院始终秉持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理念,在继续发扬前辈先贤优良传统的同时,顺应时代变化和国家所需,优化育人机制,完善学科体系,推动学院和学科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成从专业建设到学科建设的跨越,实现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1980年代以前,主要围绕本科专业建设,重点培养师范人才,80-90年代从本科教育拓展到研究生培养,历史学也被列为河南省重点建设学科。之后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于2003年获批中国古代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同时获批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二是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优势特色日益凸显。80-90年代,河大史学研究者在史学理论、先秦秦汉史、宋史、文献整理、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日本史、英国史、犹太史等领域深入耕耘,产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奠定了在这些领域的学术地位。近年来,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特色研究,黄河文化、文明探源、唐宋历史、国家治理、观念史学、科技考古、区域国别学、人文语义学等跨时代、跨学科的特色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三是主动对接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彰显史学服务现实的价值与功能。近十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项、重点项目11项,选题涉及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灾害治理、基层治理,近代以来的边疆治理、社会慈善、乡村变迁,以及中华文明的标识与特性等,既致力于精深的学术研究,又关照了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真正做到了“思国家需、做国家事”。
回望百年来时路,有一些重要的事件折射着历史学科发展的轨迹:一是1930年代河大师生参加殷墟发掘,开启了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的学术传统;二是40年代系统开展的开封周边宋代历史遗存与文献资料整理为建国后宋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50年代创办的《新史学通讯》确定了河南大学历史学在全国学术界的地位;四是80年代初朱绍侯主编、十院校共同参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的发行及多次再版,为河南大学带来了数十年持续不断的影响力。五是2011年一举获批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使作为地方高校的河南大学历史学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六是2014年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田野考古发掘资质,使得中断了70余年的考古发掘学科传统得以恢复。七是2024年初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中国史学科入选河南大学“1+5”筑峰学科建设工程,重新获得与中文、教育、地理等传统优势学科同等的地位,为创建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具有标志性的重要事件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新百年新起点,有机遇也有挑战,作为现代史学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在文科边缘化与人工智能的影响下继续保持史学的从容?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时代难题。对此,我们积极应对,主动求变,首先从调整育人模式开始,我们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改造传统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实施课堂+讲堂的育人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学术讲座相结合,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学术兴趣;我们将课堂从学校搬田野、景区、企业、影视城、摄影棚,给学生提供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机会,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其次是突破学科壁垒,在交叉融合中实现历史学的时代价值。我们化被动为主动,尝试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学科合作,进行AI历史教学与研究;我们依托外语学院百年办学积淀,共建区域与国别学;我们借助考古学跨学科的特性,与生物、地理、医学等学科结合,开展生物医学与环境考古研究;我们与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交叉融合,创建化学材料与文物修复研究中心,构建跨文、理、工、医等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系。我们的做法与众多兄弟院系相比,也许已经out了,但作为百年老院,这样的改变也足以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生生而不已,化化而无穷。故如薪火之传,不知其尽也。”走过世纪征程,恰是风华正茂。百年历院扎根人文沃土,坚守育人之本,萃聚专家之学,高擎经世之旗,承古拓新,砥砺前行,无数优秀学人在时光中酿就的优良人文传统必将经久而弥彰,历时而永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