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鱼虾蟹骰宝-经典骰子游戏玩法 & 规则介绍
外籍教师Jonathan R. Wood教授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考古学期刊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期刊上发表。该研究提出关于中国青铜时代锡料来源的新假说:中国青铜时代的锡料可能主要来自东北地区的砂锡矿,锡料中残留的微量金元素揭示了古代矿工复杂的资源管理策略。该项研究为理解青铜时代资源流通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长期以来,中国青铜时代的锡料来源一直是考古学界争议的焦点。中国北方锡矿资源相对稀缺,传统观点认为锡可能来自南方或通过远距离贸易获得,但又缺乏直接考古证据(如商代锡矿遗址)将锡料与青铜生产联系起来。
本研究分析了 319件商周传世礼器(Arthur M. Sackler 收藏)及 138件出土青铜器(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等地)的分析数据,时间跨度从商代(约公元前1500–1046年)至战国(公元前475–221年)。聚类分析显示,金(Au)与锡(Sn)的关联性高于金与铜的关联性,且多数青铜器的金/锡比值(Au/Sn × 100)远低于金在锡中的平衡溶解度(0.2–0.3%),表明金被刻意去除。这一现象表明青铜器中低金含量反映人为去除金的过程:矿工在冶炼前从锡石中手工分离金颗粒(类似历史时期康沃尔锡矿的做法)。

聚落分布变化分析显示,青铜时代初期,东北地区(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聚落数量激增,可能与寻找金属资源(锡、金)相关。商周之际(约公元前1000年)聚落减少,可能与气候干冷及劳动力短缺相关,对应青铜器金含量峰值。

综合以上证据,作者提出,中国东北地区因其丰富的锡金共生矿床、相关的早期冶炼活动以及聚落发展模式,是贯穿中国青铜时代的一个日益可行的锡料来源候选地。这项研究为理解中国古代金属资源的获取与流通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论文于10月23日在线发表于期刊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合作作者为刘亚雄博士。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的定位是发表针对特定区域或更广范围史前时代的、经过同行评审的权威性研究综述。它并非快速发表新发现的数据报告,而是致力于提供有深度、有持续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旨在为考古学领域的研究者、教师和学生提供权威的学术资源。该期刊在2025年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为一区top期刊,同时被SCI-E SCI及A&HCI收录,具有重大影响力。
论文链接(公开获取)://doi.org/10.1007/s10963-025-09199-z